2024年以来,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认真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坚持分类施策、系统推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绿色、民营小微、“三农”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0万亿元,同比增长7.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8个百分点;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为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扎实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印发开展2024年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推动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授信定价、产品创新等八方面能力提升上选择重点予以突破。梳理科创企业名单4万余家,推送银行机构加强融资对接。截至2024年12月末,陕西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794.19亿元,同比增长24.35%。
完善科技企业融资服务机制。联合政府部门和高校筹备建立陕西省科技联盟,建立科技金融人才库,引导金融顾问帮助企业合理运用金融工具、优化融资结构,鼓励高校技术专家参与信贷决策。目前,全省共设立15家科技特色支行,24家银行对科创企业授信具有倾斜,开发适用于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超百种。在秦创原总窗口开展“科创票据”宣传推介,推动发行科创票据融资,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效能充分释放。与发改委、工信等部门加强合作,指导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及相关产业部门,加快对接备选清单内的企业和项目,做到融资对接和融资需求尽职调查“全覆盖”。督促各金融机构提前做好项目筛选,提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对接精准度,提高各部委项目审核通过率。2024年以来,先后向金融机构推送8批、3128个企业和316个技术改造项目开展融资对接,累计发放清单内技术改造贷款36.36亿元,科技创新贷款10.07亿元。
持续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引导金融机构落实总行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数据融合应用、拓展数字化服务场景,形成57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市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数字金融统计和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二、深化绿色金融实践,支持经济低碳转型
多举措激发金融机构工作动力。制定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举措;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出台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行动方案,支持陕西绿色转型。与省生态环境厅、金监、证监等部门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协作机制。按季对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评价。指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信贷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兴业银行西安分行、西安银行引入“赤道原则”,民生银行西安分行、招商银行西安分行将绿色信贷纳入经营考核指标体系。
多渠道满足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将运用工具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由3家扩大为5家,2021年7月至2024年末,碳减排支持工具在陕西省共发放247亿元,发放额居全国前列。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银行机构累计开发120余种绿色金融产品,其中70余种已落地实施,兴业银行西安分行落地全国首笔“塑料品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挂钩”贷款等创新业务。2024年陕西省绿色贷款余额达8229亿元,同比增长1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01个百分点。推动绿色债券新品种在陕落地,指导秦农银行发行省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绿色、科创双贴标资产支持票据7.35亿元。
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实践探索。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碳核算,推进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引导上市公司将ESG指标作为企业非财务层面重要评价标准,开展ESG信息披露。全省共19家金融机构进行了碳核算,22家金融机构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7家上市公司ESG评级达到A级。推动铜川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构建转型金融服务体系,指导制定《铜川市铝产业转型金融服务指引》,推动小微企业转型贷款落地,累计向4家铝产业企业发放贷款7350万元。指导安康市分行围绕富硒茶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
三、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三农”、民营小微等民生领域服务质效
持续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联合省农业厅、财政厅印发金融支持陕西省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围绕粮食安全、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等方面提出14项重点工作。发挥考核评估效能。对省级银行业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全省107个县(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评价。深入开展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对一”结对帮扶行动,各帮扶机构量身推出适合帮扶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9993.3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7.2%。
持续强化“敢愿能会”长效机制建设。发挥宏观信贷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将民营贷款增速、增量纳入对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考核中;联合财政部门出台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开展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效果评估,并将尽职免责落实情况纳入评分范围。持续提升政银企对接效率,指导各地市分行在政务服务大厅等地设置金融服务窗口,引导金融机构入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联合省工信厅认定首批28家陕西省“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推动形成标准化、特色化金融服务模式。联合政府部门开展“十行千亿惠万企”等活动。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9.1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15个百分点。
加大对民间投资领域的支持力度。联合省发改委、工商联做好2024年新开工民间投资项目贷款贴息工作,召开“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政银企座谈会,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6批次154个贴息储备项目清单开展融资对接,有102个项目获贷款24.09亿元。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2.2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27个百分点。
四、创新养老金融服务,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积极开展政策宣介。推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牵头发改委、工信、民政等部门在工作协同、项目筛选、项目对接、跟踪评估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举措。组织开展政策培训,面向辖内120家养老机构相关企业、5000余人次解读再贷款政策,向金融机构推送对接清单。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对接意向养老项目37个,贷款资金需求7.16亿元;已发放养老贷款项目10个,贷款余额1.2亿元,平均贷款利率2.62%。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召开试点机构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落实情况座谈会,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再贷款+”信贷产品,及时梳理典型案例和优秀经验,做好总结推广。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全省银发经济发展实际,丰富养老金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支持老龄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如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开辟了养老存款、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养老保险办理通道,丰富养老金金融产品。
开展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千亿行动。会同省民政厅召开陕西省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二届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养老产品与服务3000余种,签订投资合作协议33项,金额超30亿元。联合省民政厅组织开展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千亿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银发经济、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触达度,指导金融机构对重点企业授信1165亿元。
五、提升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建立“一链一行”“行长+链长”等专项工作机制。召开货币政策赋能产业链的融资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支持金融机构签署4800亿元重点产业链支持合作协议。制造业领域,与工信部门加强合作,在发挥“一链一行”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引入银行“同台打擂”,形成“一链多行”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布1794家重点产业链企业。在现代农业领域,联合省农业厅建立并深化“行长+链长”机制,确定8家省级银行机构牵头负责8条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工作,形成一位行级领导带队,一位农业农村厅厅级领导任链长的“行长+链长”机制。截至2024年末,全省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8522.62亿元,支持企业9703个。
完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奖补等政策支持体系。强化产业、货币、财政政策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与省工信厅签署《支持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合作备忘录》,全面深化产业链金融合作。推动在省级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下设立“工信贷”“文旅贷”子项,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等符合条件的贷款出现风险的,予以20%-50%的风险补偿。先后遴选“工信贷”合作银行15家,“文旅贷”合作银行14家,发布“工信贷”白名单3153家,“文旅贷”适用企业名单97家。
开展“行校合作行动”。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聚焦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签署《“一链一行”行校合作行动支持省级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合作备忘录》,在产业发展、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人才培育、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三方共识”、作出“三方承诺”、达成“三方约定”。发布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公布首批37名科技金融领域“金融顾问”、101名光子、微电子、集成电路领域“科技顾问”名单,征集发布“人才贷”“研发贷”“科创贷”等专属信贷产品。鼓励和引导高校技术专家参与信贷决策,支持金融机构、产业企业参与高校产教融合,形成政、银、校、企四方支持“四链融合”的合力。
下一步,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将继续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体制机制,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引领撬动作用,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总对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落地,持续提升“五篇大文章”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